深圳国旅旅行社
首页 > 国内游 > 贵州

天龙屯堡

发布:2014-04-04 浏览量:1246

贵州屯堡,今天的贵州,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———屯堡人。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,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,历经600年的沧桑,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“屯堡文化”。这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,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。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,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。屯堡是汉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。屯堡是指贵州特有的一种村落形式,它的文化内涵丰富,学术界称之为屯堡文化。位于安顺市附近的天龙屯堡是保存较完整的一个。

屯堡源于明代。明初,为巩固边陲,朱元璋发兵远征云南。大军到达贵州后将大本营设在安顺。待云南平定后,朱元璋下令就地屯田养兵,并陆续将屯军家属和移民从安徽、江西、河南等地迁至贵州。屯军在驻地周边广建村寨,平时务农,战时为兵。这便是带有军事性质的村寨——屯堡的由来。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。正是因为明代有西南屯戍之师,才有后世的屯堡文化。屯堡文化自成一格,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,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,可以说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。这里,能听到六百年前的南京口音(明代官话)和原始的戈阳腔,花灯调里透着江南小曲的韵味。今天屯堡人特别是妇女的服饰,保持着祖制汉装,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,尖头的绣花鞋。600年前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,早已湮灭无迹,而贵州高原腹地留下的屯堡人和他们的屯堡文化,仍在坚强地证明当年的讨伐厮杀。生存在贵州腹地安顺的广袤土地上的大明帝国的遗民,还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、服饰习惯、饮食口味甚至语音腔调。从贵州中部一直向西,向西,就是云南。这是从内地通往这个著名的西南边陲最为便捷的途径。从600年前开拓的古驿道到后世修建的公路、铁路,都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延伸。屯堡的地戏由明朝的军傩演变而来。

贵州屯堡风景

屯堡民居醉大的特点之一是石头建造,如石瓦盖、石地面、石墙、石巷、石桥、石门等。特点之二是军事功能。家家户户都是一个独立的防御工事,如朝巷的墙体很厚,留小窗,既可采光,又可作枪眼和了望口。院角还筑高层碉堡。低矮的石门,造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。村寨内部巷巷连通,纵横交错,巷子又可直达街道,形成点线面组合的防御体系,体现了“兵团聚,春耕秋练,家自为塾,户自为堡,倘贼突犯,各执坚以御之”的策略。

 

历史渊源

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开始,这条入滇通道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战争。为了维系中心腹地与边塞南国的一统江山,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这里不断洒下鲜血,无论他们手中拿的是长矛、弓箭还是刺刀、步枪。明代是云贵历史上醉大规模的移民时代。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,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,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,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。在当地,军队的居住地称为“屯”,移民的居住地称为“堡”,他们的后裔就叫做“屯堡人”。600 年过去了,屯堡民居的建筑、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。这里是贵州的安顺,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屯堡,这里的人们仍然生活在明代的文化之中。

天龙屯堡风景

 

1381年,雄心勃勃的大明军队逐步把蒙古人的势力赶出中原、塞上、关外。在大明军旗引领下,与元朝政府军征战无数的30万军汉从遥远的东方迤逦而来,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拿下梦想已久的云南,剿灭盘踞此地的元梁王把匝瓦尔密。鼎定云南之后,朱元璋害怕无数兵将用流血换来的大局又变成权力的真空。一道圣旨将强大的帝国军队留在云贵高原,建立卫所。这个决定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,来自江南、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,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。在这条通道上行走,我们看不到战争的影子。顺着黔滇公路从贵阳出发,一路西行,春阳和煦,曾经的血腥厮杀成为实难寻觅的历史遗迹,湮没在田园山间。而以卫、所、屯、旗命名的地方随处可见。这都是当年朱元璋部队戍守贵州留下的痕迹。

 

建筑特点

屯堡的民居结构十分有特点,基本上采用小青瓦、白粉墙。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的鲍世行教授告诉记者,虽然屯堡依然沿袭着汉族人从江淮地区带来的徽派建筑风格,但是也只是内室采用了木制结构,并且建筑平面多为合院式,采取“三房一照壁”的平面布局。而外面为了抵御外侵,选用的都是厚重的石头作为房屋的墙壁。以鲍屯为例,鲍屯内的街道狭窄,曲折多变,并且按八阵图布置,敌人进来就像进了迷魂阵,这里的房屋屋顶非常平缓,上面像鱼鳞一样错落地布满石片,各家的屋顶相连,平时居民可以很轻松地在各家的屋顶上走动。这样一旦有外敌入侵不但可以让居民迅速爬上屋顶,并能行动自如,而且屋顶上的石片扔出去就是很厉害的武器。除此以外,屯堡地区民房的门都很低,这和传统的徽派建筑的高大房门有很大的区别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大型的武器搬运进屋。专家说,屯堡的建筑处处都为军事上的需要做了考虑,这些设计构成了屯内多层次的防卫体系。

天龙屯堡景色

段服饰特色

屯堡地区妇女的服装非常特,多以青、蓝色为主,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。据当地的老人讲,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“马大脚”的服饰。俗称“凤阳汉装”。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,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,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。这种服装在当地不仅仅作为节日或祭祀的礼仪服饰,在日常生活中、劳作时都穿着。屯堡当地的妇女都是自己在家纺布、漂色,再亲手缝制衣服的。当地人觉得穿着这样的衣服充满自豪感,这种衣服如今已经成为屯堡的一种标志。唐以后,中国社会文化崇尚女子以“三寸金莲”为美,女子缠足曾被视为一种美与德的象征,而屯堡的妇女是不缠足的,据说是因为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自幼习武且不缠足。她嫁给朱元璋以后,南征北战,还率将校家属缝衣做鞋。

屯堡妇女说到自己为何不缠足时总会说:“我们皇帝娘娘不裹脚,我们也不裹脚。”虽然不裹脚,但是屯堡的妇女都有一双非常别致的绣花鞋,这种鞋只有屯堡的人才会做。鲍教授说,这种绣花鞋十分讲究,鞋底是布底,鞋面上有尖头略向上翘起,呈倒勾状,鞋帮大多以蓝色、青色、绿色为底色。上面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;有两层白布连接鞋帮的沿口。一直到小腿肚。从脚踝以上打绑腿。屯堡的女人不论去哪儿,就连在田中劳作都会穿着这样的鞋。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。中国服装发展到明代,综合传统式样自成体系。屯堡人服饰的特点。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。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,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。

天龙屯堡一景

系“丝头腰带”,后吊长长丝绦。在袖口、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。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,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。腕戴银手镯,耳吊银质玉石耳坠,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,客扎白布带(老年人多为黑色)。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。年龄较大的屯堡妇女被称作太婆,服饰较为朴实,并多以青色为基调,其头饰较为简单,把头发梳在脑后挽成发髻,罩上马尾编织的发网,插简单的管簪,并包上一块青纱帕或青布,所穿大袖子长衣服的衣领袖襟绣简单花边,系青布腰带和围腰布,脚穿尖头绣花鞋。冬季,腿上包裹脚布(绑腿)以御寒。帽子是儿童的主要标志。男孩从出生到青年,要戴小花帽、大风帽、缎子帽等多种帽子。

用布缝制的花帽和风帽为虎头型,戴上它显得虎虎有生气,帽上绣着梅花、桃花或鱼鸟图案。风帽的帽后有一块长长的防风布用于冬天防御风寒。花帽和风帽的帽上上缀着玉石或银制的雕刻品,中间为观音菩萨,两边或是小菩萨或是刻有“长命富贵”、“福禄寿喜”等字样的饰品。小姑娘则戴个无顶的花帽。帽沿绣着各种吉花瑞草,一根小辫从帽沿下垂于身后,显得活泼生动。幼童的胸前要戴一个类似围腰的“口水兜”,中间缝着一个荷包,它既有吸收幼童流口头的作用保持衣服清洁,也能装些简单食品供孩子随时食用。“口水兜”用双层或多层布缝制而成,并绣出白果花、荷花等图形。幼童胸前还会吊着木刻的鱼形玩具或如擀面棍一样的“磨牙棒”。幼童口衔木鱼或"磨牙棒"则有助于牙齿的生长。

贵州屯堡戏剧

屯堡服饰是屯堡风情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,妇女的大袖长袍尖头鞋和别具一格的“凤阳头”,与南京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与发式相似,它述说着屯堡人祖先挥戈南征的古老故事。 贵从那一件件绣品,看到了江南刺绣细腻、舒展、流畅的风格和线条跳跃、构图紧凑的艺术个性,流淌着江南的余韵和飘逸着明代的遗风。明代服装采取周、汉、唐、宋服式,重新定制。依社会地位和职业分为不同类型。男装:1民服有盘领土完整衣,为高领,窄长袖过手20厘米,袖口宽17厘米,缺胯大襟,襟长离地17厘米;白布缺胯长衫,从腰下开启分为两片;罩甲即背心等。

2儒士服装有镧衫,为盘领,右衽,宽袖,长过手,襟长去地1寸;白布连衣长裙,衣襟下起碎褶,白布短衫,白布褶裙,腰下左右各14迫宽褶;嘉靖秀才服,镧衫,圆领大袖,襟长及足有黑色缘边,及高筒毡靴。3乡绅服装宽袍大袖,衣宽132厘米,袖宽66厘米米,襟长过膝或及足,高筒袜,浅面鞋。4差役服装圆顶巾,衣黑色窄袖短衣,长仅到膝。5官服,文武官吏“礼服”,为"梁冠"红罗“衣裳”,“公服”为“展脚幞头”,“长袍”,“带”及黑色“皮靴”。6皇帝装,袍为黄色绫罗制作,盘领窄袖,襟肩绣团龙纹,裾左右12章纹。女装:1士庶女服,兴窄袖“衫”、“襦”、“褙子”、“长裙”。2贵族女装有“霞帔”、“长衫”、“褙子"”以及:“长袄”、“短襦”、“长裙”等。中国古典服装,发展到明代达到顶点,世界服装史上高峰突起,独标风格特色。

自徽班进京,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国粹京剧。人们似乎很难说清楚京剧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。但是在屯堡。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戴着面具表演的传统地戏。这里的地戏多是以军事题材为主的武戏。鲍教授说,根据戏剧专家的分析。它是戏剧活化石———傩的遗存。也有可能就是京剧最古老的根源。傩在古代盛行于官方。为“国傩”,又流行于民间叫“乡傩”,对照屯堡的地戏表演能发现不少汉魏遗风。唐宋以后这种地戏更富有表演性,并从中原流传到江南。在明代初年,跟随军队的迁移从徽州带到了屯堡。因此它可以说是徽剧最早的形态,在屯堡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保存了下来,也可以说是京剧的根源。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,一般每年演出两次,一次在春节期间,称为“玩新春”,另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,称为“跳米花神”。演出的剧目有《封神演义》、《三国》、《薛刚反唐》、《四马投唐》、《罗通扫北》等武戏,演出时,演出者将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——当地人称之为“脸子”——仰戴在头顶,脸罩黑纱。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,戏装是简单的战裙,一般分两色,白色为正面角色,蓝色为反面人物,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,在一锣一鼓伴奏下,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。

注意事项
1、事先要制定时间、路线、膳宿的具体计划和带好导游图、有关地图及车、船时间表及必需的行装( 衣衫、卫生用品等)。
2、外出旅游要带上一些常用药,因为旅行难免会碰上一些意外情况,如果随身带上个小药包,做到有备无患。
3、旅游有时会经过一些危险区域景点,如陡坡密林、悬崖蹊径、急流深洞等,在这些危险区域,要尽量结伴而行,千万不要独自冒险前往。
4、任何时候、任何场合,对人都要有礼貌,事事谦逊忍让,自觉遵守公共秩序。
5、旅游者每到一地都应自觉爱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的花草树木,不任意在景区、古迹上乱刻乱涂。
6、"入乡随俗"。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,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,切不可忽视礼俗或由于行动上的不慎而伤害他们的民族自尊心。
7、旅游在外,品尝当地名菜、名点,无疑是一种"饮食文化"的享受,但一定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,切忌暴饮暴食。
8、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小部分偷、诈、抢的坏人,因此,"萍水相逢"时,切忌轻易深交,勿泄"机密",以防上当受骗造成自己经济、财物上的损失。
温馨提示
以上图文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参考,不可作为您出行的依据!酒店、景点、门票价格等实际情况可能已有所变更!
推荐景点
相关线路

免费通话 免费咨询 旅游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