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封延庆观景区
延庆观位于包公湖东北部,是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宫观。建于元太宗五年(1233年)。原名重阳观,系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吉吉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改名延庆观。现仅存玉皇阁部分。玉皇阁高13米,坐北朝南,采用仿木结构,均用砖砌成。
外观下阁上亭,上圆下方,造型奇特,是一座集蒙古包与阁楼巧妙结合,具有元代风格的建筑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市中心,观前街53号,南临开封府、东为相国寺、西接包公祠,是开封市包公湖风景区重要景点之一。是开封风景区中,著名的元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。它与北京的白云观,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名观,堪称为中原第yi道观。它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王喆即《射雕英雄传》中全真七子的师傅——王重阳而修建的。延庆观的前身为重阳观、大朝元万寿宫,于明朝洪武六年(公元1373年)更名为延庆观,观名一直沿用至今。最著名的景观有:汉白玉雕玉皇大帝、玄武大帝铜像、蒙古骑狮武士、八仙醉酒图、木雕、砖雕。
历史
金世宗大定九年﹙1169年﹚,重阳祖师带领马、谭、刘、丘四祖师西归原,途宿汴京太宁坊王氏客店,在开封传道,不久羽化,后人为纪念重阳祖师,在他羽化的地点汴京太宁坊王氏客店修建了一座重阳观,作为纪念全真教开山宗师之所。 步入元代,全真教绝处逢生再度崛起,达到鼎盛时期。
长春祖师派郝祖之徒栖云真人王志谨主持重阳观教务,并在这里大兴土木,经过十年的营建,形成广袤七里,规模宏大,气压诸方的道教圣地。元帝赐名为万寿宫。元末红巾军攻占开封,万寿宫毁于战火。 明洪武六年﹙1373年﹚恢复道观,改名延庆观。延庆观是隋大业年间605—618四川青城山腰第三混元峭壁间的“天师洞”的别名,这个“天师洞”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传道的地方,开封延庆观沿用天师洞的别名,表明它与道教圣地有着源远流长的继承关系。
铜雕
崇祯十五年﹙1642年﹚道观被黄河水淹没。清康熙七年﹙1668年﹚赵足行等人倡约善男信女捐资重修延庆观。道光二十一年﹙1841年﹚黄河决口水涌入城,道观又一次被淹没,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七年﹙1847年﹚再度重修。 光绪二十年和三十四年又两次修葺两次使道观稍具规模。其布局自南向北为大门,背为戏台。大门两侧有左右两掖门,入门为吕祖殿三间﹙祀吕洞宾﹚,殿东西各置厢房三间,陪房五间,殿后为三清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三间,后为玉皇阁,阁西有道房三间,东偏院为三官殿﹙祀天、地、水三官﹚三间。
玉皇阁传说
紫云缭绕的荆紫山顶,有一座屹位于悬崖边的八角亭式角宇,名曰:“玉皇阁”。但据明代正德十四年所立的“重修金子山玄天上帝殿记”的碑文记载,“玉皇阁”原名叫“玄天上帝殿”,为什么匾额上写的是“玉皇阁”呢?这里面有一段赵登科梦游灵霄殿的神话传说。相传,祖籍新安县井沟村的一位秀才,姓赵,名良辰,字登科。后迁居济源县南窑村。他虽是一个文人,却擅长经营煤矿开采。几年来,家业越来越大,只是三十出头的人了,跟前还没有一儿半女,心中常闷闷不乐。他本着行善积德的思想,经常为民修桥补路,为神建庙塑像,颇受乡里百姓尊崇。他的妻子也经常焚香祭拜,希望神灵保佑赵家能香火不断。嘉庆元年的春天,赵登科和夫人渡河回原籍探亲,又到荆紫山上的“玄天上帝殿”进香。晚上住在“通仙观”里。这天夜里,睡到半夜时分,他在朦胧中看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人,手拿一拂尘来到床前。
他急忙起身相迎,只听那老人说:“我是太白金星,奉天帝之命,来请施主到灵霄殿一叙。”说罢,就带着赵登科腾云驾雾上了天界。赵登科定睛一看,只见天界里金山银海,琼楼玉宇;彩虹横跨天河,奇花异草四溢,连石头和树木都别具一格;三步一阁,五步一亭,金光闪闪,辉煌耀眼;仙女们成群结队,唱歌跳舞,悠闲自得。 来到灵霄殿,只见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气宇轩昂地站在两边,赵登科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,吓得他浑身发抖,两腿发软,战战兢兢地来到天帝面前说:“我是凡民赵良辰,安分守已,从无干过伤天害理的事,不知道天帝叫我有啥事?” 天帝听罢说道:“常有兵将来报,知你敬神爱民,此来不为别的事。我为天帝以来,千山拜,万民敬,享尽了人间香火,实无所怨。只是百姓一直称我为‘玄天上帝’,我感到有些不合心意。听说人间吴承恩在《西游记》里把我称为‘玉皇大帝’,我比较满意。想劳你把荆紫山上的‘玄天上帝殿’改成‘玉皇阁’,不知如何?” 赵登科一听,连连称是,急忙说:“谢过玉皇大帝,小民一定尽心尽力。” 天帝听了回答,喜颜悦色地对文武百官说:“从今天起,都要改称号为‘玉皇大帝’。”回头又对赵登科说:“此桩心愿,望你牢记。别无他事,这就送你回去。”说罢,让太白金星送赵登科返回下界。 送到南天门外,太白金星对赵登科说:“修建玉皇阁,功德无量。你日后将多子多孙。”说完,对他吹了口仙气,他便从天上落了下来。 惊醒后,赵登科觉得奇怪,天一亮就请住持道长杨生钦圆梦,道长听后连声说:“恭喜施主,贺喜施主。”赵登科问:“哪儿来的喜呀?”道长说:“这是天意啊。玉皇大帝托你修建道场,是因为你行善积德,有了善缘,才托梦给你。望你早日完成玉皇大帝的心愿,以圆满你的功德,日后必得善报。” 赵登科听了心中暗喜。于是,就同住持道长杨生钦和杨三光等几个道长商量、拟定修建玉皇阁事宜,筹足银两,很快就开工了。第二年(嘉庆二年)春天建成后,赵登科还在“玉皇阁”门上刻了一幅:“在昔一朝骑白爵,于今万古莅青霄”的楹联。 后来,赵登科果然得了三子九孙,依次列在赵氏的家谱上。 多少年来,玉皇阁一直完好地挺立于荆紫山绝顶。新安县政府已将其列入第yi批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新安县的重要旅游圣地之一。
全真教
道教教派,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。金初创立。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(今山东牟平)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﹐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。该派汲取儒﹑释部分思想﹐声称三教同流﹐主张三教合一。以《道德经》、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、《孝经》为主要经典﹐教人“孝谨纯一”和“正心诚意﹐少思寡欲”。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﹐不尚符籙﹐不事黄白之术。 全真道认为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,除情去欲,心地清静,才能返朴存真,识心见性。该派注重修炼“性命”,认为“性者神也,命者气也”,“气神相结﹐谓之神仙”。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,并忍耻含垢,苦己利人,戒杀戒色,节饮食,少睡眠。《金莲正宗记》称该教“以柔弱谦下为表,以清静虚无为内,以九还七返(按指炼内丹——引者)为实﹐以千变万化为权”。王重阳死后﹐其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陕西﹑河南﹑河北﹑山东等地继续传道,创遇仙、南无、随山、龙门、嵛山、华山、清静七派(见北七真),但教旨和修炼方式,大致相似。现存全真道的早期史料较多,《正统道藏》收有王重阳以及北七真的著作,教史有秦志安的《金莲正宗记》、李道谦的《七真年谱》、《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》、《甘水仙源录》等。但后期的史料较少。清人陈铭珪的《长春道教源流》和今人陈垣的《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》对全真道的历史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。全真教是后期道教醉大的派别之一,元代以来与正一派一起延续至今。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思想非常鲜明,这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。全真教仿效佛教禅宗,不立文字,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,反对符箓与黄白之术,以修真养性为正道,以识心见性、除情去欲、忍耻含垢、苦己利人为宗。全真教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道观,不得蓄妻室,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,这一点和正一道很不相同。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。创建于金初,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成。大派一直流传至今。
2、河南是历史文化名城,要多听导游讲解,才能对有更多的了解。
3、注意保管好自己钱物,防止丢失及被窃,尤其是照相机等常用之物更要注意别丢落。
4、要注意交通安全;民间文化底蕴深厚,手工艺品种类繁多,但是在旅游景点购买时还请仔细辩别挑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