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国旅旅行社
首页 > 国内游 > 福建

云窝

发布:2014-07-18 浏览量:1616

云窝有大小洞穴十余处。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,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,在峰石之间轻飏游荡,时而聚集一团,时而又飘散下来,舒卷自如,变幻莫测,故名云窝。

云窝有上、下之分,铁象岩上,叫上云窝;岩下,叫下云窝。据《武夷山志》记载:云窝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、名宦隐者潜居养心之所在。明万历十一年(公元1583年),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、下云窝之间,兴建了“幼溪草庐”,计有宾云堂、栖云阁、巢云楼、生云台、迟云亭、停云亭等十六处亭、台、楼、阁,极为富丽堂皇。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,只在岩石间留下了些许摩崖题刻,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。

云窝风光

云窝晴日的风景(20张)为恢复云窝这一武夷首胜之区的历史风貌,武夷山管理委员会在原来的故址上,重建了水月亭、石沼青莲亭、白云亭、望仙亭、仙奕亭等大小十多个竹、木、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。这些亭子,有的建在壁立万仞的峰腰上;有的立在九曲溪畔;有的掩映在竹林丛中,亭中设有古色古香的木椅,可供游客歇脚休憩。

云窝有上下云窝之分,以铁象岩为界。岩前直至九曲溪之滨称下云窝,岩背称上云窝。背岩临水,响声岩、丹炉峰、晚对峰、天游峰、隐屏峰等环列于四周。此景点是内坠石叠压,积磊成洞,其特色是由大小洞穴十数构成。在清晓时节,洞内的空气溢出洞外,与洞外大量的冷空气相遇,凝聚成雾状,迷漫一片,像云朵从山窝中奔涌而出,故称为云窝。窝内岩壁、磊石上镌满带“云”字的摩崖石刻:云桥、云路、云关、云窝、梯云、白云深处、嘘云、崖云等。 此外还有铁象石、伏虎岩、聚乐洞诸胜和叔圭精舍、水云寮、幼溪草庐等遗址。

老虎洞: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。为进入云窝云路石的一条穿洞幽径。洞宽且敞,可容纳百余人。洞内列有石桌、椅等,夏凉冬暖,可供游人休憩。

罗汉岩:罗汉岩为进入云窝的块岩,以形似罗汉而名。岩上原有南宋学士胡寅所建夺秀亭。朱熹在五曲营建武夷精舍时重修,并易名为铁笛亭,取胡寅诗句“更烦横铁笛,吹与众仙听”之意。岩下有一个首尾相通的巨洞,即罗汉洞。

罗汉洞: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,位近罗汉岩之麓。纵穿洞穴,能回旋到达九曲溪第五曲之畔,俗称回回洞,为进入云窝的另一条穿洞幽径。

云窝风景

黑洞: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。位近罗汉洞,幽曲深黝,初入颇觉黑暗,少顷才能渐辨颜色。

先天洞:位于隐屏峰峰腰,广可数丈,中有岩石,排列如八卦之形,取伏羲氏画八卦之说,取名伏羲洞。嗣后,山民为避免与一线天景观的另一处伏羲洞重复,遂易名先天洞,实取“画八卦之首笔,先于宇宙之先”之意。

云桥:位于黑洞右、先天洞前。两石高耸,中隔一峡,上横石板,号为云桥。

云路:为穿越老虎洞进入云窝的小石径,径侧摩崖石刻,有明学者方孔昭的“重洗仙颜”。山径幽静,天然山门上镌刻“云路”二字。

丹枢道院:位于云窝景点中心,即上云窝铁象岩之上。入口处有天然石门,为宋朝道士陈丹枢所建。道院背倚隐屏峰,前望三教峰,左侧仙掌峰,右侧天柱峰。面丹炉之石,枕铁象之岩。东与武夷精舍相望,西与游仙馆相距,都是咫尺之近。但已圮废。

铁象岩: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。位于云窝中部,靠近接笋峰之麓。高十余丈,广数十丈,石色黝黑,偃伏之形如巨象。岩间有裂痕一线,称为小一线天。裂罅间凿有蹬道,游人可从仅漏一线天光的石罅之间拾级登上岩顶。

水云寮:水月亭 水云寮位于铁象岩岩顶。北宋理学南传始祖之一游酢在讲学武夷时于此筑精舍,取“水云缭绕”的谐音、双关之意,名为水云寮。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,游酢后裔游九言在先祖所寓岩顶石壁上摩刻“水云寮”三字。岩顶小块平旷之地,宋时盖有水月亭,为夜间观赏水天月色的佳处。原亭已圮。20世纪80年代初,武夷山风景区管理部门重建长方形竹亭一处。水月亭后还遗留一处游酢当时舂米用的岩臼,亭东的岩石上古代曾分别镌刻“寒暑一天”、“寄傲”石刻各一方。

伏虎岩: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,位于云窝景点的中心,与仙掌峰毗邻,高数十米,岩势形似蹲虎,因名。岩顶细竹簇簇,华盖翡翠。岩壁遍布摩崖石刻。朝向西南的主要岩刻,有明代卸任兵部侍郎陈省撰写的“伏虎”景名和五绝诗:“百兽舞虞庭,胡为岩下伏?前面有投龙,风云好追逐。”作者借景抒志,拓展岩名涵义。岩壁上还镌有陈省与挚友、门人的酬唱诗十数首。岩之西壁主要岩刻有,武夷道教名山的题识两处:一为“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”,一为南宋学者游九言题写的“升真元化之洞”。

铁象岩伏虎洞:洞底奔泻一股清泉。清泉源自天游峰东南麓石罅中迸出的涓涓岩溜,流经此岩之麓后汇成流泉,注入伏虎岩南壁下方的此处巨洞。明代兵部侍郎(尊称为少司马)陈省隐居云窝时,多次来此赏玩。其门人、崇安县令梁鹏遂将此泉命名为司马泉,并在洞口石壁上镌刻泉名。洞前有一曲折小径,通过人工架设的梯桥通向仙掌峰麓。

云窝景观

叔圭精舍:位于云窝景点中心,北宋政和五年(1115年),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崇安籍乡贤江贽(字叔圭)入朝为官。江贽三辞不赴,钦差遂命县令陈难为之建造精舍于云窝,匾额为“叔圭精舍”,并赐号少微先生(少微星也称文曲星,预兆鸿儒出现),藉以旌表贤儒,故该坊又称少微坊。附近还有标志性的岩刻:“叔圭隐居之处,着《通鉴详节》”。江贽堂侄江德修恪守父辈遗训,嗜学苦读,官至朝议大夫。朝廷又为之建造精舍,名为淮阳书院,位于接笋峰下。石坊内外尽属钦赐之地。迄至明朝,因江氏家族衰微,遂让售给长乐籍卸任官员陈省,陈在此处构筑隐居之所历13年。后为明末退隐官员李时兴所得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江贽裔孙江睿先从李姓族人手中赎回祖业,并拓宽四至,范围包括上、下云窝以及接笋峰、天游峰、天壶峰、苍屏峰以及废弃的元代御茶园部分地方,并在淮阳书院旧址修建奉先祠,奉祀江贽、江德修伯侄二贤。景点内仍保存少微坊和江氏奉先祠碑记。坊门匾额、对联等均完好。

王文成公祠:棘隐庵 王文成公祠供奉明代理学家王守仁(阳明)的神位,明天启六年(1626年)肇建,位于上云窝右。原址为宋代刘妙清女道士所建棘隐庵,取意于何仙姑诗句“幽居山林间,荆棘隐此身”。该庵原傍于宋道士陈丹枢兴建的云窝道院。宋代名道白玉蟾曾为之作《棘隐庵记》。

幼溪草庐:位于隐屏峰麓的上云窝和五曲之畔的下云窝之间。万历十一年(1583年),明朝兵部侍郎陈省(字幼溪)罢官归武夷,在云窝叔圭精舍和淮阳书院的废址上筑室隐居,隐处范围广袤,备极山水、园林之胜,总称幼溪草庐。鼎盛时期,亭、台、楼、阁等俱臻完美,雕梁画栋,为山中最豪华的景观之一,构建规模超过毗邻的朱熹紫阳书院。当时,有士子题诗于壁曰:“紫阳书院对清波,破壁残碑半女萝。颇爱隔邻亭榭胜,画栏朱拱是云窝。”草庐景点包括宾云堂、栖云阁、巢云楼、研易台、生云台、嘘云洞、聚乐洞、栖真阁、迟云亭、寒绿亭、红叶亭、碧漪亭、竹坞、问樵台、青莲石沼、停云亭等。现多已废圮,但大部分景点仍留有陈省题写的摩崖石刻。

问樵台:为沿云路石门进入云窝的第yi景。岩刻“问樵台”镌于明万历十五年。当时陈省已隐居云窝四年。还刻有一首七绝咏景诗:“剔尽蓬蒿见石台,临溪学钓趣悠哉。投竿终日忘钓饵,独与樵翁话几回。”

云窝景色

半山亭嘘云洞: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。从问樵台旁之石径右折,向山上行,有一处由四面岩壁夹峙而成的井谷式洞穴,面积约10平方米。游客的前脚刚迈进洞口的台阶,便顿觉一股冷风扑面而来,步入井谷中心,则凉气益加清爽,暑热尽消。探其究竟,原来冷气从洞口上方的大岩隙流进洞内,热气则从洞的小口溢出洞外;冷气的流量大,所以觉得凉风袭人。冷、热两气相遇,凝聚成雾状,若云朵从井谷的小口嘘拂而出,故名嘘云洞。

聚乐洞: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。位于嘘云洞的略高处,为一个上丰下敛、向外敞口的岩洞。洞口上方是斜覆向外的巨石,书勒“聚乐洞”三个巨字,系明代陈省手笔。洞室近20平方米,内置天然石桌、石凳。为陈省会见宾客之所。

崖云门:嘘云洞东侧有一条登山石径。径通石门,门楣书勒“崖云”二字。晨曦初露时,山岚徐腾,聚于石门之岩近处,形成崖云景观,故名。

白云亭:建于进入“崖云”门内林木深处的巨岩之巅。岩壁勒有山中面积最小的岩刻“白云深处”。因陈省的“幼溪草庐”主宅由此而进,故亭名取自唐代杜牧诗句: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。亭已废。

栖云阁:位于隐屏峰麓巨岩之侧,为幼溪草庐内的主要楼阁。巨岩上有陈省所书“云窝”大字岩刻,稍下另有“栖云阁”岩刻,沿途而下还有“生云”、“卧云”、“看云”等勒刻,极尽“云窝”景点的云趣。

研易洞: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,位于栖云阁之侧。它是云窝的一个罅穴石洞。明代隐士陈省倚洞筑台,做为研读《易经》并演易卜算的场所。

研易台:构筑于研易洞内。洞夹两石之间,茂树阴翳,微风出穴,寒气凛然,盛夏无暑。背有巨石如屏,傍有罅穴,形成天然石磴。沿级而上,抵达洞的顶部。上搁置木板,形成小阁楼,深5米,广狭恰如两石夹峙之宽度。后设门,前为槛。陈省经常在此深研《易经》,自名研易台。陈省有笔记《研易台记》,记其治学之乐。

停云亭:位于研易洞之西,因在云雾聚散之际,此处多有氤氲蕴藉,陈省构亭以赏云趣。亭子盖在北宋学者游酢所建水云寮废址上。陈省在《停云亭记》中写道:“夫离合聚散,亦人所必有也,独云哉!顾所以系余留而思者何如耳?”故名停云亭。摩崖石刻“留云”,篆文勒在石壁间。明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福州孝廉李时兴曾在废址上筑室,名为枕肱居,又构濯缨亭于石岩上,均已废圮。

绿漪亭:位于下云窝濒临九曲溪的五曲处,既可观赏水色溪光,又可顾盼和仰望四周岚影。景点有在一巨岩上建筑的五角亭。亭盖檐飞翘角,亭下巨岩巍然。岩下则石池映照,植以菡萏。岩镌“石沼青莲”四字。构建者陈省经常在此专研理学。他以朱熹在六曲响声岩书写的岩刻“逝者如斯”自警,因而在六曲响声岩和此处分别镌刻手写千字文中的“空谷传声”、“虚堂习听”警句。

茶洞镜潭:位于下云窝濒临九曲溪的五曲之旁。岩泉从上云窝折南而下,流至石坪前,注入潭内,因其清深如镜,故名镜潭。宋代,詹景舒在《咏水月亭》中有诗句曰“镜潭石上有危亭”。距潭不远的溪畔小岩上,镌有钟鼎文“镜台”。

云窝美景

曹家石:位于下云窝的九曲溪流中,近镜潭。传说,昔有曹姓举家避难过此,突然舟覆,因遇此石,遂攀石免溺,故而得名。石上原镌“曹家石”三字,因被水浪长期冲刷,刻字已不存。其旁水中另有“蝴蝶石”,因形得名。

茶洞: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。位于接笋峰下、六曲东岸。沿着清初刻有“峥嵘深锁”门额的石坊(明代石匾为“仙凡岐路”)进入。洞内,古时植有名茶丛,故名。幽洞四周诸峰环抱护峙:南为接笋峰、隐屏峰、玉华峰,东为仙游岩,北为清隐岩及天游峰、仙掌峰。四周山势高峻,谷井清静幽微,又称幽微洞天。谷井还有雪花泉、澹泉和玉华泉汇聚于此,更添幽居特色。明代徐霞客来此旅游考察后赞赏道:“(四周)群峰上皆峭绝,而下复攒凑,外无蹬道,独西通一罅,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绝也。”谷底面积仅六七亩,向为名士卜筑留连之地,代代延续,彼废此兴,俱取其环境清幽,山水诸胜咸备之故。自唐、宋以来有主要建筑多处,另有其它自然景观,俱各引人入胜。

石堂寺:唐武德元年(618年)建。五代唐天成年间迁于三层峰下。已废。

小隐堂:宋代将军刘衡建。久废。

煮霞居:清初李卷建,已废。

黄道周寓所:明臣黄道周罢官后居此讲学。崇祯甲申之变后,他出山抗清,兵败被杀,寓所遂废。

武夷别业:清朝本邑缙绅潘锦建,位于玉华峰下。久废。

清隐岩: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。位于茶洞北壁,巉岩陡削,倚于天游峰麓,岩壁镌有“清隐 ”三字。“ ”为“岩”字省去“山”和两个“口”的玄字,因为自有高耸的山势和山麓的两口清泉充替该字的上、中部结构,所以省略掉“山”和两个“口”。岩刻构思独特,岩景清静幽深。宋朝名臣刘夔题诗云:“地迥隔尘寰,石门云闭关。幽人淡无事,白鹤相往还。”

雪花泉:奔泻于茶洞内北壁。其源头为天游峰顶的胡麻涧,汇成飞瀑后,从万丈悬崖上溅落下来,像一条白练自云天直垂洞底,溅起的水花宛如万朵雪花,故称雪花泉,也称瀑布泉。

仙浴塘:位于清隐岩右的深峡之中。峡口有一天然石门,雪花泉注泻到峡内,蓄成水塘。传说仙人在此沐浴,故称仙浴塘。岩间刻有景点名称。深峡左边岩壁上有三处约二米多高的长形洼窟,俗称仙浴间。雪花泉流出峡口后,即从伏虎岩下石洞流出山间,奔赴九曲溪。宋陈梦庚咏诗曰:“神仙无垢骨犹香,底事山间有浴塘?我欲从之三洗髓,骑鲸散发水云乡。”

澹泉:自清隐岩石罅间迸出,与雪花泉合流。

玉华泉:自玉华峰石峡中迸出,也汇合雪花泉出山奔溪而去。

注意事项
1、武夷山景区内的交通不是很方便,景区的马路上什么车都有,有时候还能看到拖拉机行驶,对背包旅游者如果不想一路走的话,也许可以顺便搭搭车。
2、风景区内的餐馆如果没有明确标价的一定记住要砍价,即使有标价的,如果觉得价格太贵,也可以谈价。
3、去景区之前计划好自己要去的地方,如果当地导游带到计划之外的景点,往往是门票比较贵,景点风景一般,最好是慎重选择。
4、在景区请导游、包车,一定要多问几个再做决定。
5、在武夷山景区手机的信号较好,无论是联通还是移动的用户都比较顺畅。
温馨提示
以上图文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参考,不可作为您出行的依据!酒店、景点、门票价格等实际情况可能已有所变更!
推荐景点
相关线路

免费通话 免费咨询 旅游导航